船配

我国船配产业的发展方向

新中国成立以来,我国的船配产业走的也是总装和配套协调发展的道路。在20世纪50年代初,我国新建了一批关键配套企业(包括6个苏联援助项目)。从1978年开始,我国船舶工业开始了最大规模的技术引进工作。在船配设备领域,我国购买了近50项世界知名船用设备制造技术,包括船用低、中速柴油机,发电机组,起重机械等,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相继成功研制部分自主品牌产品,如自主品牌低速机43/82、34/82型机。在国家的大力扶植下,通过从国外引进生产制造技术,船配产业基本满足了当时船舶生产的需求,国产设备的装船率曾达到80%以上。

20世纪90年代以来,我国取消了对技术引进和国产化的优惠政策,除了少数船舶主机企业外,大部分企业的技术引进难以为继、技术更新基本中断,加上前期没有注重消化、吸收和再创新,国内产品的技术水平开始和国际水平拉开差距,国产设备平均装船率到20世纪90年代末仅为30%左右。

21世纪以来,随着我国加入WTO,外资进入中国更为便利,船东(包括国内船东)可直接进行全球采购,国外配套企业更愿意直接在中国投资建厂或合资生产,原先的引进国外技术、国内生产的模式更加难以推行。这期间由于造船市场的繁荣,我国船配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,但更多地体现在生产规模扩大和经营状况好转上,自主品牌产品始终没有打开局面。如今,碰上国际船舶市场长期不景气,国内船配企业也只能在国际大品牌和造船总装企业的“夹缝”中生存,在市场上更是缺少话语权。配套产业逐渐成为我国船舶工业发展最为薄弱的环节。

然而,在判断我国船舶行业产业链是否存在安全问题时,不能仅考虑装备发展是否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的需要,还要考虑在遭到较大冲击时,产业是否有能力承受这种冲击。显然,受这种冲击影响最深的往往就是产业发展薄弱环节。所谓维护产业链安全,本质上就是在当前或未来可预见的国家竞争中,使产业具备规避或承受竞争带来的各种经济损失的能力,因此,相对于总装制造,我国船配产业这种自我发展需求更为迫切。

首先,船配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。日韩政府的支持对其船配产业发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。我国的船配产业发展本就严重滞后,政府更有责任调控其发展和运行。目前,人们普遍对配套产业发展心存忧虑,产业整体还处在当前的国际分工体系的低端,依靠产业自身的发展无法获得产业升级所需要的一切要素。在这种情况下,政府的“干预”可能是提振产业信心的有效方式。当然,“干预”的前提是不违背对外开放的大局,符合WTO规则,用好“看不见的手”和“看得见的手”,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有机统一。如做好配套产业发展规划和转型升级的引导,提出明确的产业发展目标;出台具体的针对性的政策措施,包括对开展配套国产化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等。
其次,加快产业结构调整,推进船配企业专业化重组。鉴于我国船配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、产业集中度低的问题,应切实改变当前“小而全”的产业布局,借鉴日韩的经验实行专业化生产。如挑选一批实力强的骨干企业组成专业化的企业集团,集中优势力量与国外先进配套企业进行竞争。同时,围绕大企业培育一批专、精、特的中小企业,有效整合各种配套企业的力量,通过集群、分工协作等方式把大、中、小企业有机整合,形成若干各有特色、重点突出的产业集群,增强集群效应。
再次,支持企业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、吸收和再创新。我国船配产业存在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技术发展相对滞后,在性能、质量、规格和品种方面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,而且对已引进技术的消化、吸收和再创新也不彻底。目前来看,完全依靠自主创新逐步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不现实、也不可取。在技术引进过程中,一方面应该吸取20世纪70~80年代“重技术引进,轻消化、吸收和自主创新”的教训,要做到在引进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;另一方面应该注意技术引进的方式,建议更多考虑专利授权、专利购买、合作研发等模式。尽管我国在船配领域对外资没有任何限制,但是若仅仅只是单纯引进外资,外方可能更注重在我国进行投资生产,而不是共享技术,这不符合我国船配产业发展的长远利益。
最后,注重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,建立全产业链协作机制。行业组织是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,对于政府不能直接参与的工作,可以由行业组织来承担。如以行业组织作为纽带,推动总装企业和配套企业的协作与沟通,实现自主配套产品的产业化应用。行业组织通过加强自身建设,可以在事关行业整体发展的关键领域发挥核心作用,如协调行业企业开展标准化建设,在行业内推广标准化产品;联合行业骨干企业建立配套产品检验检测试验平台,为全行业提供技术支持服务。此外,可依托行业组织加快服务网络建设,对于目前我国大多数船配企业来说,独资建立售后服务网络不现实,相反,以行业组织为平台、主要企业共同参与的模式,合作建立统一的售后服务体系更值得我国船配产业尝试。同时,行业组织在向政府建言献策、信息共享、产品推广等方面还能发挥其特有的作用。
纵观世界产业转移的规律,往往是产业链中低附加值环节被首先转移出去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,将来必然也会面临产业转移的抉择问题。对于船舶工业来说,哪些产业可以转移,是向国外转移还是向国内后发展地区转移就是船舶工业的抉择。总装制造由于其特殊的生产条件限制,基本集中在东部沿海,国内其他地区不具备承接条件,只有船配产业由于生产条件受限较小,才有可能在国内转移。若船配产业发展长期滞后,一旦总装环节转移到国外,中国在船舶工业领域可能就所剩无几。欧洲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,尽管在船舶总装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已经变小,但其在船用配套设备市场却还保持着强大的竞争力和控制力,现在依然是国际船舶市场最主要的参与者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船配产业发展不仅事关产业链安全,更是事关我国船舶工业能否持续长远发展的关键。


评论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